第六百一十八章山中图谋(二)
粗重的喘息声响起,不少人被银子迷了眼,二,有多大的头就戴多大的帽,别让帽沿遮了眼,自寻死路。 饶强锋的话像瓢冷水浇在发热的脑袋上,一下子凉到了心,众人面面相覤,原本有些人被叶彦光说动,此刻打消了念头。 得到饶强锋的支持让常若松感到底气十足,果决地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趟浑水钟山寨不趟,叶彦光是个祸害不能留,明日一早便送他下山。 众人应诺,起身纷纷离开。常若松对常清道:你再辛苦一趟,到北边的几个县里看看有没有粮食,贵些就贵些,能买到就好。 等常清答应一声离开,常若松又对郭德道:军师,招收人手的事先缓一缓,等六月新粮出来再说吧。我下午去趟坎儿峰,争取早些把那里垦出来,如果能赶上栽晚稻,今年过冬就不用愁了。 常若松带着人走了,空荡荡的聚义厅里只剩下郭德一人。郭德枯槁如木的脸庞扭曲抽搐着,手中折扇的扇骨被捏烂,胸中仇恨的怒火如果能化为有形,恨不得将这片天地都化为鬼域。 艾伟,郭某与你势不两立。郭德从牙缝中挤出的几个句带着刻骨的仇恨,建武二年家破人亡的情形又浮现在眼前。 郭德是端州宜宁县人,十四岁得中童生,乡间有神童之称,当年县令曾亲自敬酒勉励他再接再励,科场捷报频传。然而,此后二十年他六次参加秀才试而不中,少年神童变成了老童生,家人劝他在乡间教习蒙童补贴家用,郭德却自认才学过人,没有取中只是时运不济,不肯浪费时间,一味埋头苦读,家境每况愈下。 丰乐十六年郭德准备再次去怀兴府赴考,家中已经空空荡荡,能卖的早已卖光,将妻儿卖于乡中富户为奴,郭德带着换来的四两银子。他盘算如果得中秀才,可以免役免租,届时自然有人送钱送田上门,到时便可将妻儿赎回。 府试的文章写得花团锦族,郭德自信满满可以得中,发榜那日从榜头看到榜尾,再从榜尾看到榜头,反反复复看了五六遍,终于心丧如死地确认落了榜。剩下的钱都换了酒,郭德醉得不醒人事,二十余年寒窗苦读化成流水,酒醒后科举梦也醒了。 只是醒来再无退路,郭德寻房。 半个时辰后,叶彦光满面春风地跟着郭德出门,两人来到半山腰齐知图的住处,两万两银子的许诺让齐知图答应帮着叶彦光说服常若松出兵下山。 出了齐知图的住处,郭德道:齐知图没有什么大用,关键还在饶强锋,此人若肯相助,大事可成。 叶彦光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道:郭军师,叶某愿意出五万两银子,应该能打动饶当家吧。 郭德冷笑道:齐知图不过是江湖上的小贼,两万两银子足以打动他。可是饶当家当年纵横三州的大盗,劫过方州的税银,你那点身家恐怕还没放在饶当家的眼里。 叶彦光想起当年哄动天下的大案,方州的税银多达二天气已经放晴,洪水也下降了不少,但江水依旧湍急,便是在白日,积年的船工也不敢下河,现在是亥初时分,天上的月色朦胧,这个时候下江,无异于送死。 江风凛冽,杨思齐的衣襟被吹舞得烈烈飘飞,挺立在船头,两岸景色有如白马过隙,杨思齐胸中豪情激荡。元华江泛滥,对于江河里的船工来说凶险莫测,但对于元天江孤岛上生活的人来说,见惯了海上的大风大浪,这点水就像自家澡盆般安稳。 划船的是任强,出生在海岛之上,杨思齐把他从岛上带出,发现他做事稳妥,此次南渡屯城县,杨思齐选了他做帮手。 杨思齐动手弄塌江堤后并没有离开,而是潜入城中打探消息。李玉波县衙告状,艾刺史和稀泥,让杨思齐觉得有可趁之机。因为发现了江安义,杨思齐知道再难对李玉波下手,他在城中瞎转,吃饭时无意中从一名胥吏口中得知朝庭的赈灾粮已经到了隔江的屯城县。 元华江溃堤,灾民近五十万,除了当地官府开仓放粮,朝庭最主要的粮仓就在军营之中。安东都护府设在魏州,大营有十二万人马,此次被征召走二万精兵,还有十万人。十万人的吃食不是少数,按大郑军规,大营储粮三个月,安西都护府储粮下不于二十万石,天子当然会先调用军粮救急。 安西大都督祝谨峰被天子召到京城后去了镇北大营,新任的大都督苏光祖还在京城中交接,都护府暂由副都督安杰署理。接到朝庭的旨意后,安杰不敢怠慢,派人清理粮仓,保留下一个月的军粮后清出存粮十二万石。救灾如救火,派出六千兵丁押送粮食分赴各个灾区。 魏州受灾极重,安东都护府本身就在魏州赈灾粮很快送达,仁州与魏州相邻,同在元华江南,运送也不成问题,但方州和端州要过江,此刻元华江上一片汪洋,洪水滔滔,积年的船夫也不敢轻易放船,何况还要载粮过江,因而赈灾粮被洪水所阻,一时间运不过江。 与林华县隔江相对的是屯城县,受灾很严重,屯城县进水三尺,城外的百姓淹死数千人,数万人成为灾民。屯城县也是交通要地,规模及不上林华县,但也有五六万灾民聚在城边要吃要喝,粮仓里的那点粮食五天就吃光了。 正当屯城县令汪华年愁白了头发之际,安西都护府的赈灾粮到了,有了粮食,原本动荡不安的局面迅速安定了下来。 安西都护府的官兵还押运着五万石要运往端州的赈灾粮,过不了江只能暂驻在屯城县北的高地。二千官兵将五万石粮食围绕在正中,扎营立寨,不敢有丝毫大意。 汪县令感激官兵的救助,发动民伕帮着挖沟立寨,总算把五万石粮食安置好,劳累了两天,汪县令与带队的几位将军混了个脸熟,身为地主,汪县令邀几个将军到城中去,替他们接风,表示一下谢意。 杨思齐和任强在南岸下了船,将船隐藏好,两人奔县城而去。关闭的城门难不住他们,找了个暗处两人进了城,直接奔县衙。从县衙值守的衙役闲谈中知道县令大人在寻风楼宴请押运粮草的将军,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到了寻风楼,不多时酒宴结束,汪县令送几个将军出来,按说晚上不开城门,但特事特办,几个将军不能在外过夜,汪县令特意开了北门送他们出城。 杨思齐和任强悄无声息地跟在他们身后来到大营,营寨灯火通明,刁斗森严,借助火光能看到高耸的粮仓。杨思齐与任强商议后,将任强留在外面,他潜身入寨。 天下强兵除了京中十六卫便是四大都护营,营内规划整齐,巡逻森严,杨思齐等一队巡逻兵走过,从暗处出来向山上摸去。功夫不大,杨思齐来到粮仓,掀开帐蓬里面堆满了粮袋,火折子身上带着,可是天气潮湿,点着火效果也不大。杨思齐悄然出帐找厨房,厨房中有油,倒在粮食上点着才能将这五万石粮食烧掉,那官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再筹集这么多粮食,林华县的那些灾民才会铤而走险。 小心地在营帐中穿行,杨思齐灵觉四布,侦探着周围的一举一动。伙房有火,应该近水远离粮仓,费了点功夫杨思齐找到了伙房。这么晚了居然还有人,侧耳一听,里面正在发牢骚,这大半夜的要什么醒酒汤,这帮官老爷吃香的喝辣的,咱们大半夜的都不得安宁。 杨思齐暗笑,应该是刚才回营的几个将官,喝了酒要醒酒汤,妥了,我先进去找油。要供应二千人吃喝,伙房也有五六个帐蓬,杨思齐用随手携带的匕首割开一个帐蓬,里面黑漆漆的,靠角落里摆放着大桶。闪身进去,揭开桶盖,正是豆油。 。妙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