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 册封(二)
本朝的文官集团形成,纯是太祖一手造成的。 太祖皇帝是穷苦出身,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他是造反发的家。 所以在当上皇帝之后,他对权利有一种嗜血式的热爱。 光是废除宰相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太祖皇帝发现,历代的王朝之所以被取代,是因为有专一的人掌握军权。 比如唐朝的节度使制度,节度使镇守一方,不纳税不交贡,俨然就是地方的土皇帝,一旦这些人战功赫赫,朝廷根本就动不得他们。 而且谋反的,也都是这些人。 于是本朝立朝之初,就废除了这些军官制度。 开始重文轻武。 哪怕是文官的品级比武官低好几级,武官见到文官也要行礼。 再加上唐宋两朝的科举制度还没有完全凭实力化,本朝的科举,不许推荐,不看名气,只凭借科举试卷择优录取。 这又给科举为官的许多人以骄傲的资本。 再者,元之所以崩溃瓦解的快,就是朝廷不重视文人,没有科举制度,底层人民没有翻身的机会,阶级没有流动性,社会必然出乱子。 以上种种,使得文官的地位一键升高,到了此时,朝政由内阁大臣把持,而内阁大臣全部是科举取士来的,他们有骄傲的资本,不看皇帝脸色,这一些文官形成了一股可以和皇权对抗的强大势力,就是文官集团。 为什么要提文官集团? 因为她嫁了个昏君杨厚照啊。 李昭天天杨厚照是昏君,但是通过了解,和她知道的一些史料,杨厚照其实没有那么不堪。 被黑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谁能黑皇帝? 当然是会写字的文人。 第一件被黑的事就是内阁弹劾八虎,最后内阁两个大臣请辞,杨厚照就落得个识人不清的骂名。 在普世价值观中,不信任首辅,宠信太监,那确实是昏君的模样。 但是本朝太监进宫都要入学学习,跟别的朝代可以控制皇帝的太监制度和地位都不同。 再一个,普世价值观也是文人给人们灌输的。 所以杨厚照信任赵瑾,就真的错了吗? 不提别的,就这次大婚,这些文官在这次事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杨厚照金口都开了,是皇上的私事,可是内阁就是拖着不办,杨厚照都没有办法。 最后还是礼部的人看不下去,给了杨厚照流程,杨厚照自己一手操办,所以这婚事才能这么顺利举行。 事件争执是假的,党派争执也是假的,没有对错之分,权利的斗争才是真的。 李昭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现在的首辅是刘健,是孝宗留下来的老人。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管刘建在别的方面多么优秀,但是他已经习惯了孝宗的脾气秉性,形成了孝宗“听话”的行为模式,杨厚照年轻叛逆又好动,面对杨厚照,他不习惯,他就想把杨厚照变成孝宗。 这就像是两口子过日子,性格不合,所以不是东风要到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从上辈子看,杨厚照看似东风赢了,但是西风的嘴和笔都没闲着。 不灭灭这些人的气焰,杨厚照之后还要被人骂昏君。 杨厚照是她的老公,她是皇后, 这辈子,她不会再让人黑杨厚照了。 当然,这是个非常艰难的任务,可能完不成,但是也要有个努力方向不是? 李昭吹了吹盖头,从缝隙中迎到了一缕光,她看到了模糊的宫殿。 整个王朝如果不是他们家的,那就是大家的,如果是他们家的,她凭什么不能去? 如果是大家的,她就更要去。 她要去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和祝福。 去报内阁不同意她当皇后的仇。 去给刘健提个醒,以后她还要在紫禁城兴风作浪呢。 就去。 …………………… 中和韶乐设在太和殿前,丹陛大乐设在太和门内。 法驾卤簿陈设在太和殿丹陛及庭院内。 一顶礼舆在高头大马的引领下缓缓而来。 礼舆外面的杏黄色缎子帷幔上,用金线绣着大凤凰,帷幔里的人影红如火焰。 一看就是皇后的仪仗到了。 仪仗一到,太和殿的御道上静鞭三响,接着就是鼓乐声响。 这是仿照周礼的鼓乐,大臣跪拜皇帝时奏的乐曲。 大臣跪拜皇帝的曲子沉稳庄重,有中肃穆的压迫感。 所以这并不是迎娶皇后的喜乐。 但是皇后的仪仗到了。 大殿丹陛上和庭院中占满了王公大臣文武百官。 看到凤舆都傻眼了。 皇后竟然来了,可是他们没接到通知,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