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车船之争
楚历三年七月二十一,中午,白图正和夏侯涓、吕玲绮,一起吃着午饭,白清和吕晏有奶妈带着。 楚王宫的“御厨”,最近刚刚开发出了新菜——红烧狮子头。 “老赵的手艺越来越好,等他徒弟带出来,就下放他到合肥开新店吧!”白图很下饭的吧唧吧唧嘴之后说道。 “恩,现在百宴楼的七家分店来看,一家新店一年净利润至少十几万大钱。”吕玲绮闻言眼前一亮,之后见一旁的夏侯涓表现淡然,于是补充了一句:“相当于小涓好几年的稿酬!” 夏侯涓:…… 楚币的购买力单位还是很强的,虽然重量和汉五铢钱差不多,但是楚币的购买力至少是五铢钱的三倍,哪怕刘协为此而跳脚,在关中四处禁止楚币流通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至于吕玲绮所说的“大钱”,则是指“值十楚币”,面值是十、用铜也是十倍,民间称为“大钱”。 像是黄巾之乱前,二百多钱一石米,现在楚国的粮价,因为泛真气计划,被抬高到了四百多钱,不过……楚币而言,只要一百五十钱上下,楚国内部也只流通楚币。 以“当十大钱”而论,朝中大员、工部大匠、医学院博士的俸禄,理论上每月也只有大几百。 一旁在小桌上,正吃着“工作餐”的张春华,闻言撇了撇嘴——和桓帝比起来,楚王这才是真的“钻钱眼”! 宫殿也就是府邸的级别且不说,“御厨”的养成机制,居然是培养成熟之后,带出来几个徒弟,接着……就外放出去,到楚王宫独资的酒楼做当家? 一般来说,御厨不应该是精益求精才对,怎得到了楚王这儿,倒是成了对外酒楼的当家培养体系? 不过效果还真不错,一来是楚王宫外放出去的御厨,手艺的确独到,二来……这还有“楚王宫”、“御厨”的名声加持,轻松就能成为品牌最响、最高(宰)档(客)的酒楼,而且不担心任何恶意竞争。 倒是真的不少赚! 因为张春华的“尚书郎”,已经是生活助理的级别,所以她最是能感觉到,白图是认真的在给后人攒家底,也就是说……白图对“只取万一”的承诺,也的确是认真的。 只是…… 堂堂楚王,总感觉像试菜的?御厨刚刚培养出来,就派出去? 这么香的红烧狮子头,估计下个月吃不到了,还要再等下一批御厨成熟——张春华的工作餐,其实也是一样的菜式,只是分餐而已。 另外……酒楼什么的,只是白图自己的小生意,楚国最近还有一笔“大生意”,也已经开始落实。 那就是和魏国的海船交易,终于不再踢刘晔的皮球,楚国答应先付第一批船队,大概占总交易量的两成。 魏国看重的,本来就是“样品”,数量倒是在其次,所以……楚国恶劣的让魏国先付了八成的款项! 毕竟铁甲舰的项目已经启动,木船方面虽然还会生产,尤其是包铁木船,但新款船只肯定都是以真气驱动为主。 白图自然不介意将老式的风帆战舰,交易给魏国——为了这两亿楚币,魏国可是出售了不少资源,甚至……间接的“出售”了许多人口。 现在白图也已经明白,魏国之所以财大气粗,是调动了世家来“认购”。 同时大额的楚币交易,也将楚币的法理地位进一步巩固,尤其是海上贸易在魏国兴起之后,中原、河北的不少大户人家,开始有将一部分囤积的金银,换成楚币来囤积的习惯。 虽说魏国限制楚币在国内直接流通,但是大士族之间的交易,魏国根本无力监管。 楚国的日渐强盛,楚地士族渐渐在财力物力上碾压其他地区士族,令其他诸侯革新的阻力小了许多——当地士族也能够感觉到,自己与楚国世家豪右的差距在拉大! 然而究其根本,依旧是各顾各家,不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促成革新。 相比之下,楚国是在发展之初,就用发展权,将各家的一部分私权“贷”了出来,所以才有现在的政令通畅,虽也有挺而走险的私下交易,但至少在楚国,朝廷是真的在严查严打的,而不像其他诸侯,必须睁一眼、闭一眼。 来自遥远北方的两个亿,也令楚国的真气船、真气列车计划,启动资金宽松了起来。 白图在带着朝臣们“体验”之后,各方意见其实有不小分歧——毕竟这和试验枪炮不一样。 枪炮的话,将领们只要看哪种更实用、性价比更高就可以,然而真气船、真气列车计划,却关系到楚国的发展重点,并不是能够普通比较的。 最终相互妥协着达成一致的结果,就是初期铁甲舰规模,被砍了不少。 原本白图的计划,是先建一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其他先用铁包木的驱逐舰、护卫舰,纯木质的运输船、炮舰暂代,协同组成舰队。 战列舰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铁甲舰”,高吨位、大口径武器、厚装甲,相当于风帆主舰的进化版;巡洋舰则是相对的小一些、火力轻一些,并且装甲也薄一些,但航行速度更快,也更适合远航,楚国海军内部,之前也有这种称呼方式。 不过即使是巡洋舰,只要是真气装甲的巡洋舰,排水量也比现在木质主舰大了两三倍,以楚制计算能有五千吨左右,要知道楚制一吨可是相当于后世2.5吨……只是没有“铁甲舰”那种动辄两万吨排水的气势。 最终在一番争论之后,哪怕“舰队派”有白图力挺,最后也依旧被说服,编制削到了“两个巡洋舰,其他以铁包木的真气船代替”的程度。 另外对于加大炼钢量,参与试验的臣僚们没有任何意见,一改之前反对的态度,只是想要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铁路上。 白图也看了出来,主要因为是……人都有私心! 虽说现在海路的收益,在楚国也已经肉眼可见,但是大部分士族的根基,终究是在内陆。 因此两者之间衡量的话,他们希望铁路铺起来,更不是去搞什么远洋计划。 无论远洋计划、还是铁路计划,收益最大的一方肯定是楚国的国库——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 不过区别是在此之外,远航方面的收益项目、部门,基本都是江东世家把持。 虽说江东是楚国龙兴之地,但江东世家吃的红利,也早就已经令人眼馋,又怎么会愿意楚国的力量,继续投入到海上? 要投入……也得大家的手都伸过去,再来投入! 对此白图也没有强行纠正…… 虽说有私心,但也没有损害楚国什么利益,先发展哪一块的问题而已。 包括鲁肃,在船舶上也有份额,但一样倾向于优先铁路,将楚国内地各大城先勾连到一起! 毕竟目前来说,海外扩展的部分,收益对于楚国内地来还只是“零头”。 而且更重要的是,鲁肃从铁路、真气列车中,看出了突破前汉巅峰的希望! 前汉时候,逐匈奴于漠北,封狼居胥,一直追着匈奴主力到了后世贝加尔湖一带…… 当时前汉的疆域,也达到了空前广阔的程度,不过后来随着国力的衰退,军队只能渐渐收回来——毕竟以如今河朔、漠北的气候,不利于农耕,国力强盛的时候,大可以将运粮线展开驻军,然而国力稍弱的时候,就只能放弃没有产出的土地。 这点在“阔过”的汉唐两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巅峰时疆域与平时的疆域判若两国。 东汉中后期,甚至连“西域都护府”,都已经无法维持,降格为“西域长史府”,地图面积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对西域控制力十分有限——看行政级别就能明白,西域都护府好歹是凉州刺史部下属,而西域长史府已经是敦煌郡下属。 而且都护府也好、长史府也好,更大的作用不是直接统治西域诸国,而是在此屯兵,稳定西域诸国的局面,安心做西域的“大盟主”,等着朝贡。 仅考虑朝贡与长史府的军费,绝对是亏本生意,不过长史府更大的意义,在于协调西域诸国,往近了说是确保敦煌可以安心屯田,往远了说是不必担心西域诸国对中原造成什么威胁。 不过论影响力,反而南北朝时的“前凉”,对西域的影响更大得多,并且一度真正将大片的将西域划入自己的疆域,名为沙洲,在敦煌更是大肆开垦官田…… 原因很简单,不是前凉比魏晋更强,而是因为前凉的根就在凉州、关中一带! 鲁肃固然不知道什么两晋南北朝,但以他的大局观,又怎么会推演不出“真气列车”将各地的距离“拉近”之后,将带来的变化? 到时原本“往返需数月”的距离,变成了“数日可达”,辎重也好、士兵也好,轻易可以轻易运送千里、万里,什么岂不是可以到处驻兵……不!不仅是驻兵,如果这么方便的话,徙民实边也会变得容易起来! 南越王赵佗那种情况,也完全不用担心。 最终说服白图的,也是鲁肃的观点——巡洋舰对于现在的任何诸侯来说,都是海上碉堡,暂时不需要更强的战列舰,等需要战列舰的时候,铁路产生的利益,都已经可以造好几艘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