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赐婚已下
萧遥也知道,顾芳华和钟太后祖孙情深。但他更清楚,以钟太后的意思,为了明珠的安危,是不愿意明珠留在京城。 只可惜,大家都看出了太子对明珠的用心,而偏偏明珠没有察觉,反而对太子信任有加。 就因为大家看明珠,如今这样开心,所以不愿意让她看见,这肮脏的一面,都瞒着她。 当然,也是怕明珠一怒之下,同燕容凌绝交,反而将事情弄得人尽皆知,无法挽回。 “外祖母年纪大了,你想留在京城照顾她,这是好事儿。我自然不会反对,如果皇上不愿意我再去边关的话,我也留在京城,同你一起孝顺她老人家。” 不管将来萧遥,离不离开京城,但是他现在的态度,大大取悦了顾芳华。 “不要脸,圣旨还没有下,谁是你外祖母?” 顾芳华的娇嗔,萧遥欣喜笑纳,温柔得快要溢出来的笑道:“你我以后就是一体,你的外祖母,自然就是我的外祖母。” 这样的告白,顾芳华熨帖极了,怕萧遥还有点不愿意,忙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他。 “萧遥,我都考虑好了,以后每年过年时,你就回京城。我就五月来边关,八月回,这样一年算下来,我们也有小半年在一起。” 萧遥听顾芳华考虑得仔细,还一双杏眼如春水,巴巴的望着自己,生怕自己反对的样子。 柔声笑道:“这路途颠簸,你这样长途跋涉,我怎么能放心?” 顾芳华脸更红了些,掩嘴偷笑道:“这你就不用担心了,到时候我会和父亲一起,有父亲照顾我,你还担心什么?” “哟!明珠,让岳父大人做保镖的事,你都计划到了。看来,我要不同意你留在京城,你就不肯下嫁了?” 萧遥轻轻一笑,那宠溺的样子,让顾芳华心弦一颤,整个人酸酸甜甜的,就像口里含着一颗糖山楂。 “萧遥你也知道,我从小是跟着外祖母长大的。说是和外祖母相依为命也不为过,要是我离开京城,外祖母一个人待在这皇宫,我不放心。” 顾芳华感到很庆幸,庆幸萧遥爱重自己,愿意尊重自己的这些想法。 “好啦,你不用再忧心忡忡的,还有什么想法和要求,都可以提出来。能够满足你的,我都会尽量满足你。” 顾芳华微微转头,斜睨萧遥一眼,又小声道:“侯府里的布置,都是按我的要求做的。你回去看看,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还有些时日也可以修改。” “以后家里都你说了算,自然装修布置,你怎么喜欢怎么来。何况,明珠你的眼光,我相信。” 虽然顾芳华知道,萧遥不会说什么,但是听他这样,肯定自己的眼光,她也觉得非常高兴。 “萧遥,我会努力做个好妻子的。” 看着含羞带怯的顾芳华,如此小意的讨好自己,萧遥心中比吃了蜜还甜。看来这两年的分离,反而让明珠更肯定自己的心意,等待都是值得的。 “明珠,无论你怎么做,你都是这世上最好的妻子。我希望你嫁给我以后,都永远是公主,是我一个人的公主。” 顾芳华轻声“嗯”,脸上的笑意飞扬,整个人由内而外的喜色,看得萧遥有点眩晕。 而一直在旁边,守候着的绿菊等人,看公主和萧侯爷一直在喁喁私语,彼此之间眉目传情,都为公主高兴。 还是岑嬷嬷得了消息,不得不出来做拆散鸳鸯的棒子。 要是由着明珠公主和萧侯爷这样下去,按他们黏糊的程度,就是到天黑,两人也不想分开。 岑嬷嬷行礼道:“奴婢见过侯爷,听说去侯府传旨的内侍,已经在宫门了,不知侯爷什么时候回府?” 萧遥这才想起,皇上的赐婚圣旨还没有宣呢。还是先把圣旨接了,婚事铁板钉钉,这样才踏实。 “明珠,我先出宫了,等大婚的时候,我再来接你。” 萧遥终究忍不住,在顾芳华额上轻吻一记,转身大步离开。 顾芳华摸着额间的火热,看着萧遥宽阔的背影,心中踏实无比。萧遥不会如前世燕少洵,说一些甜言蜜语。却如同一座大山,让人安心依靠。 而燕容凌,回到东宫后,心中沸腾的嫉恨,快要将他淹没。 不知道,如今边关的事情如何了?只希望辽人不是蠢的,能趁此机会咬上一口,只要把萧遥召回边关,那自己就有办法将它置于死地。 明珠是自己的,谁也别想夺走! 自己上一世,为明珠付出那么多,今生又一直守护着明珠长大。他再也不会将照顾明珠的机会,拱手让给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他谁都不会放心。 这世上也没有谁,会如自己对明珠这样好。 这样翻来覆去的想了很多遍,燕容凌的心,终于慢慢平静下来。 他派去玉门关的人,可是自己的心腹,相信他一定能够劝动辽太后。说动她突袭玉门关,这虽然会对边关的将士,造成一定的伤亡,可自己将来定会御驾亲征,踏平草原上的辽人王帐,为边关的将士报仇雪恨。 燕容凌对引发玉门关的战事,一点儿也不愧疚,他目前的心思,都放在洪正帝身上。 上一世,要不是父皇轻信谣言,自己也不会被诬陷,丢了太子之位。虽然最后父皇也让人送来了玉玺,留下遗旨,交托了冥卫,可是自己毕竟失去了主动权。 而今生,父皇又因为不希望,明珠做了皇后以致外戚过强。所以封明珠为公主,生生逼着自己断了念想。 说到底也不过是因为,在父皇心目中,大周的江山比一切都重要。可是在自己心中,明珠才是一切。 燕容凌的心慢慢强硬起来,看来父皇的命数,也就是明年。自己是个孝顺的人,也就不想着逆天改命,一切顺其自然。 很快洪正帝,为英义侯和明珠公主赐婚的消息,就传遍了京城。 而叶十三也通过各种渠道,将死士的尸体慢慢辗转送到洪正帝面前。当越来越多不同渠道的证据,放在洪正帝面前,他也只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