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
第四十七章西虏寇边 夏天在朱祁镇的忙碌之中,悄悄的过去。曹吉祥更是跑断了腿,在门头沟与京师之间来回。 当秋天即将到来的时候。 宫中很多地方炉灶都改了。 改用朱祁镇提议的煤球炉。 当然了,朱祁镇提出的仅仅是一个模板而已。在能工巧匠的发挥之下,这个模板变幻成不同的样子。 甚至下面的人都抛弃了朱祁镇提出的圆柱体,中间十二个眼的煤球,而是用球形的煤球,将煤球这两个字,落在实处。 原因无他,就是为了方便一点。 当一切都安排好了,朱祁镇的生活就恢复到了往常一样。 只是这一日,朱祁镇正在上课,却听王振来见,说道:“太皇太后召陛下去文渊阁。” 朱祁镇一听文渊阁,立即意思道是去内阁。 太皇太后与内阁倒不是不见面。 毕竟不管太皇太后与杨士奇他们都老了,又有什么闲话好说。 只是太皇太后平素不去内阁,一般仅仅是看折子而已。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太皇太后立即召他去内阁。 朱祁镇立即起身,问王振说道:“王大伴到底是什么事?” 王振说道:“西虏寇边。” 朱祁镇听了一惊,立即向王直行了一礼说道:“先生----” 王直不等朱祁镇说完,就说道;“陛下去吧,国家大事为重。” 文华殿与文渊阁相隔并不远,朱祁镇从文华殿后门走出去。一边走一边问道:“到底哪里出事了?” 王振亦步亦趋的跟在朱祁镇身后,说道:“大同。而今还没有一个结果。只是大同那边已经交上手了。” 朱祁镇心中有些着急。正欲快些走,却见一个女官站在前面,见朱祁镇来了连忙行礼说道:“陛下,太皇太后有令,陛下需缓行。” 朱祁镇一听,顿时明白了。 大同虽然距离北京不远,但是这个时代,说不定那边胜负已分,不过是消息没有传来而已。而且不管是胜也好,败也好。 他而今不管是着急也好,不着急也好,两边都没有任何关系。 反而不如庄重一点。 朱祁镇深吸一口气,缓缓的走了过去。 区区一段路,就走了一刻钟左右。 朱祁镇来到内阁的时候,外面立即有太监喊道:“陛下驾到。” 文渊阁之中的臣子,以三杨,胡濙,张辅为首,跪地迎接。朱祁镇见进了门,先向太皇太后行礼,随即在太皇太后东边的椅子上坐下来。 此刻正位之上,太皇太后与朱祁镇并列而坐,太皇太后在西,朱祁镇在东。下面的臣子才纷纷起身。 朱祁镇说道:“诸位先生,都是三朝元老,还是坐下议事吧。” 杨士奇谢恩之后,方才坐定。 朱祁镇说道:“朕问军情急报,却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了?” 杨荣出列说道:“大同急报,鞑靼入寇,具体情况尚且不清楚,不过臣等已经拟定,挑选军中精锐四千骑,令黄顺领着支援大同。” “大同乃塞上重镇,富有甲兵,再有京营精骑在,足以令鞑靼不可越长城而南。” “只是,臣担心大同之事,仅仅是一个开始,鞑靼想趁着我朝易主之时,趁火打劫。” “今年防秋之事,就分外艰难了。” 朱祁镇心中一动,暗道:“鞑靼,想要试探一下我这新君如何?” “既然如此。”太皇太后淡淡的说道;“从京营之中,抽调精锐,增援各镇,传令下去,各镇谨守城垣,待敌自退即可。” 朱祁镇心中有些不舒服。 理智让朱祁镇知道,太皇太后的办法,或许有些不好看。但是却是而今最好的办法。 宣宗皇帝在位,与他朱祁镇在位,是两种不同的震慑力。 而且幼主在朝,数十万京营,既是大明最强武力,也是祸患之端。 为了将京营握在手中,太皇太后可是下了很大的工夫。即便如此,她也不觉得第万无一失了。 所以,能不动用京营就不动用京营。 在不动用京营的情况之下,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臣等遵旨。”杨士奇等人说道。 随即他们就拟旨,当然了这旨意出来是圣旨。毕竟朱祁镇也列席了。 太皇太后随即问道:“英国公,我久不问兵戈,这方政,可以信任吗?” 张辅说道:“秉太皇太后,方政乃老臣旧将,靖难中为济宁卫千户,太宗南下,带兵从之,后为都督佥事。后随老臣功安南,数有战功,乃是老将功臣,最为稳妥。请太皇太后与陛下放心,有方政在大同,定然不会让鞑靼越长城一步。”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说道:“有英国公做保,我自然是放心的。” 这就是英国公张辅的作用,他看似什么也不做,但是在军事上,有一锤定音的威信。即便朱祁镇知道,土木堡之变前,大明九边并没有什么太大挫折。 但是听了英国公张辅,还是松了一口气。似乎有英国公在,很多事情都不用担心了。 之后,就支援九边,调配粮食,打造兵器,等等事务一一汇报一番。不过朱祁镇并没有多听,因为他早就明白一个事实。 在政务之上,想胜过杨士奇等人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杨士奇禀报上来,决计是挑不出错来的。 一连商议小半个时辰,太皇太后才说道:“先帝不幸,只留下这个孤儿寡母,大明将士全靠诸位撑着,传令赏赐各位宫中铜煤炉一对。” 众人连忙谢恩。 这也是常有的,仁宗皇帝一脉与文臣关系很是不错,从来赏赐不绝的。 当然了,朱祁镇想要推广用煤,太皇太后也是顺手帮他一把而已。 随后太皇太后带着朱祁镇,在一片恭送陛下,恭送太皇太后的声音之中。离开了内阁。 “皇帝你怕吗?”朱祁镇搀扶着太皇太后,走在红墙之下。听太皇太后猛地这样问,微微一顿,说道:“不怕。”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说道:“不怕,就好,我朱家男儿这件事情总是要碰一碰的。”他微微一叹,说道:“本来按我的意思,不想你做这些事情,毕竟天子富有天下,征伐之事,假以一将军即可,你们小孩子,都觉得打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没有真正见过战争。” 朱祁镇好奇的问道:“奶奶,你见过吗?” “见过。”太皇太后说道:“当年靖难的时候,太宗皇帝带兵去了大宁,八十万大军将北平围的水泄不通。那时候的北京城,还不如今坚固,仁宗皇帝坚守城池,北京百姓全部参与其中,青壮登城战守,老弱转运粮食。” “我当时就带着干粮上城的。” 一时间太皇太后的眼中,似乎看见当初一眼看不到边的南军,各种大炮,以及高耸的好像是巨人一般的攻城器械。 以及当年身形还没有那么胖,坐在城头,雄姿英发,蔑视八十万南军的他。 太皇太后看着身边的孙子,心中暗道:“是我想差了。大明皇帝怎么能不懂军务。”算起来,太祖,太宗,仁宗,宣宗,都是打过仗。 这种传统,太皇太后也不想在朱祁镇这里断绝了。 当然了,这也是朱祁镇的优秀征服了她,如果朱祁镇没有那一分资质,太皇太后只想培养出一个守成之君,而今朱祁镇远远在她预料之外。自然让她寄予更大希望。 希望他能与太祖,太宗,仁宗,宣宗一般。能经历战阵,将天下兵马掌握在手中,唯有这样的皇帝,才是一个真正的大明皇帝。